表6.9.5主阀附件和操作机构单元工程安装质量验收评定表
填表说明
填表时必须遵守“填表基本规定”,并符合本部分说明及以下要求。
1.单元工程划分:主阀的附件和操作机构的安装宜划分为一个单元工程,附件和操作机构包括与蝴蝶阀、球阀配套的油压装置、旁通阀、空气阀、手动阀、接力器以及筒形阀的接力器同步装置等。
2.单元工程量:填写本单元工程主阀附件和操作机构安装量(t)。
3.各项目检验方法及数量如下。
检 验 项 目
|
检 验 方 法
|
检 验 数 量
|
阀门开、关时间
|
无水状态下用秒表计时
|
正反各1次
|
筒形阀操作检查
|
实测各接力器行程及油压
|
正反各1次
|
操作阀门接力器的位置、水平、垂直度、高度
|
钢卷尺、方型水平仪或水准仪
|
全部
|
旁通阀、空气阀接力器严密性试验
|
水压或油压试验
|
全部
|
操作系统严密性试验
|
目测
|
全部
|
4.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应包括下列资料。
(1)施工单位应提供的资料包括:安装、调整和试验记录等,并应由责任人签认。
(2)监理单位对单元工程安装质量的平行检验资料;监理工程师签署质量复核意见的单元工程安装质量验收评定表及质量检查表。
5.《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GB/T 8564-2003。
(1)第5.5.4条接力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需在工地分解的接力器进行分解、清洗、检查和装配后,各配合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组合面间隙应符合4.7条的要求;
b)接力器应按4.11条的要求作严密性耐压试验。摇摆式接力器在试验时,分油器套应来回转动3~5次;
c)接力器安装的水平偏差,在活塞处于全关、中间、全开位置时,测套筒或活塞杆水平不应大于0.10mm/ m;
d)接力器的压紧行程应符合制造厂设计要求,制造厂无要求时,按下表要求确定;
接力器压紧行程值 单位为:mm
项 目
|
转 轮 直 径 D
|
说 明
|
D<3000
|
3000≤D<6000
|
6000≤D<8000
|
8000≤D<10000
|
D≥10000
|
直缸式
接力器
|
带密封条的导叶
|
4~7
|
6~8
|
7~10
|
8~13
|
10~15
|
撤除接力器油压,测量活塞返回距离的行程值
|
不带密封条的导叶
|
3~6
|
5~7
|
6~9
|
7~12
|
9~14
|
摇摆式接力器
|
导叶在全关位置,当接力器自无压升至工作油压
的50%时,其活塞移动值,即为压紧行程。
|
如限位装置调整方便,也可按直缸接力器要求来确定。
|
e)节流装置的位置及开度大小应符合设计要求;
f)接力器活塞移动应平稳灵活,活塞行程应符合设计要求。直缸接力器两活塞行程偏差不应大于1mm;
g)摇摆式接力器的分油器配管后,接力器动作应灵活。
(2)第13.5.2条:操作阀门的接力器安装,除应符合5.5.4有关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摇摆式接力器的基础板和底座安装,应根据活门在全关位置时,拐臂连接销孔的实际位置来确定;基础板的位置偏差不应大于3mm。接力器安装后水平或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mm/m,底座高程偏差不超过1.5mm,销轴连接应灵活;
b)环形接力器应调整其限位装置,使阀门全开、全关位置时偏差小于1.5mm。
(3)第4.7条:设备组合面应光洁无毛刺。合缝间隙用0.05mm塞尺检查,不能通过;允许有局部间隙,用0.10mm塞尺检查,深度不应超过组合面宽度的1/3,总长不应超过周长的20%;组合螺栓及销钉周围不应有间隙。组合缝处安装面错牙一般不超过0.10mm。
(4)第4.11条:现场制造的承压设备及连接件进行强度耐水压试验时,试验压力为1.5倍额定工作压力,但最低压力不得小于0.4MPa,保持10min,无渗漏及裂纹等异常现象。
设备及其连接件进行严密性耐压试验时,试验压力为1.25倍实际工作压力,保持30min,无渗漏现象;进行严密性试验时,试验压力为实际工作压力,保持8h,无渗漏现象。
单个冷却器应按设计要求的试验压力进行耐水压试验,设计无规定时,试验压力一般为工作压力的2倍,但不低于0.4MPa,保持30min,无渗漏现象。
6.设计值按设计图填写,并将设计值用括号“()”标出。检测值填写实际测量值。
7.单元工程安装质量检验项目质量标准。
(1)合格等级标准
1)主控项目检测点应100%符合合格标准。
2)一般项目检测点应90%及以上符合合格标准,其余虽有微小偏差,但不影响使用
(2)优良等级标准。
在合格标准基础上,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所有检测点应90%及以上符合优良标准。
8.单元工程安装质量评定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其标准如下。
(1)合格等级标准。
1)检验项目应符合SL636第3.2.5条1款的要求。
2)主要部件的调试及操作试验应符合SL636和相关专业标准的规定。
3)各项报验资料应符合SL636的要求。
(2)优良等级标准。
在合格等级标准基础上,有70%及以上的检验项目应达到优良标准,其中主控项目应全部达到优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