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钢筋混凝土构筑物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主控项目
6.2.1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筑物混凝土的抗压、抗渗、抗冻、抗腐蚀等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和《普通混凝士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 / T 50082的有关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试验报告。
6.2.2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筑物钢筋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检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士结构工程施工质星验收规范》GB 50204、《钢筋混凝土 用钢》GB 1499. 1 ~ 1499.3和《混凝士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 T 152的有关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检查施工记录、试验报告。
6.2.3 现浇结构混凝土应密实,表面平整,颜色纯正,不得渗漏,具体结构工艺部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缝的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规定,混凝土结合处应紧密、平顺;
2 混凝土结构预留孔、洞应规整、表面平滑;
3 预埋件和穿墙管、件应与混凝土结合紧密、顺直、安装牢固;
4 变彩缝、止水带应贯通,缝宽窄均匀-致,止水带安装应稳固,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5 现浇混凝土结构表面的对拉螺栓、对拉螺栓孔、变形缝施工缝等处应修饰牢固、平顺整齐、颜色均匀。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施工记录、试验报告。
6.2.4 结构混凝土表面不得出现有影响使用功能的裂缝。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检测报告。
6.2.5 有保温和防腐要求的构筑物,使用的保温层材质和防腐材料配合比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材质合格证及配合比报告。
6.2.6 底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不应设置施工缝。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施工记录。
6.2.7 现浇混凝土施工模板安装与拆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有关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施工记录。
一般项目
6.2.8 现浇混凝土构筑物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 8的规定。
表6.2.8 现浇混凝土构筑物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
项目
|
允许偏差(mm)
|
检验方法
|
检测数量
|
范围
|
点数
|
1
|
轴线偏移
|
池壁、柱、梁
|
8
|
全站仪检查
|
每座池
|
横、纵各1点
|
底板
|
10
|
全站仪检查
|
横、纵各1点
|
2
|
高程
|
底板
|
±10
|
水准仪检查
|
5点
|
池壁板
|
±10
|
柱、梁、顶板
|
±10
|
3
|
池体的长、宽或直径
|
L≤20m
|
±20
|
激光水平扫描仪、线附与钢尺检查
|
长、宽或直径各2点
|
20m<L≤50m
|
±L/1000
|
L>50m
|
±50
|
4
|
截面尺寸
|
池壁、柱、梁、顶板
|
+10 -5
|
钢尺检查
|
5点
|
孔洞、槽内净空
|
±10
|
5
|
表面平整度
|
一般平面
|
8
|
2m直尺检查
|
轮轨顶面
|
5
|
水准仪检查
|
6
|
墙面垂直度
|
H≤5m
|
8
|
线坠与直尺检查
|
每侧面5点
|
5m<H≤20m
|
1.5H/1000
|
7
|
中心线位置偏移
|
预埋件、预埋支管
|
5
|
钢尺检查
|
纵、横各1点
|
预留洞
|
10
|
经纬仪检查
|
水槽
|
5
|
8
|
坡度
|
0.15%,且不反坡
|
水准仪检查
|
5点
|
6.2.9 构筑物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允许偏差应为0mm ~ + 8mm。
检验方法:实测实量,检查施工记录。
6.2.10 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规格、形状、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设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和《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1的有关规定。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检查施工记录。
注: L为池体的长、宽或直径, H为池壁高度。
6.2.11 构筑物内壁防腐涂料基面应洁净、干燥,湿度应小于85%,涂层不应出现脱皮、漏刷、流坠、皱皮、厚度不均、表面不光滑等现象。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超声波等仪器探测。
6.2.12 板状保温材料板块上下层接缝应错开,接缝处嵌料应密实、平整,保温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12的规定。
表6.2.12保温层厚度允许偏差
序号
|
项目
|
允许偏差(mm)
|
检验方法
|
检验数量
|
范围
|
点数
|
1
|
保温层厚度
|
板状制品
|
±5%δ,且≤4
|
钢针刺入和钢尺检查
|
每平方米
|
1点
|
化学材料
|
+8%δ
|
加气混凝土
|
+5
|
蛭石
|
+5
|
注:表中为δ设计的保温层厚度。
6.2.13 现浇整体保温层铺料厚度应均匀、 实平整。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施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