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说明:
本表是现场混凝土施工过程检查,混凝土施工完进行养护的检查记录。
二、栏目说明:
1.“施工混凝土等级”栏:应和设计混凝土等级相同,特殊情况可高于设计等级(冬季)。
2.“浇注部位”栏:注明详细浇注混凝土具体部位。
3.“浇注工程量”栏:实际浇注混凝土工程量。
4.“要求坍落度”栏:按施工技术方案要求注明。
5.“配合比”栏:按配合比通知单和实际使用注明。
6.“混凝土试块留置组数”栏:应注明标养、同条件养护组数。
7.“坍落度抽查情况”栏:注明检查几次、最大值和最小值。
8.“混凝土施工情况”栏:注明运输、浇注顺序、高度、振捣情况、施工缝、后浇
带的留置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要求作好记录。
9.“楼板厚度控制方法”栏:按施工技术方案要求进行检查记录。
10.“ 养护日期”、“检查情况” 栏: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进行检查记录。
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7.4.4混凝土运输、浇注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注,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注完毕。
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注上一层混凝士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7.4.5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注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的处理应
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7.4.6后浇带的留置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后浇带混凝土浇注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进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7. 4. 7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在浇注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
②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④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⑤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²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注: A.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不得浇水;
B.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根据所采用水泥的技术性
能确定:
C.混凝土表面不便浇水或使用塑料布时,宜涂刷养护剂;
D.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控温措施。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四、冬期施工掺防冻剂的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负温条件下养护时,不得浇水,混凝土浇注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及保温材料覆盖,严寒地区应加强保温措施;初期养护温度不得低于规定温度;当混凝土温度降到规定温度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当最低气温不低于-10°C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得小于3.5Mpa; 当最低温度不低于-15C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得小于4.0Mpa; 当最低温度不低于-20℃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得小于5.0Mpa; 拆膜后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大于20℃时,应采用保温材料覆盖养护。
(GB50119- 2003第7.3. 9条)
2.冬期浇注的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普通混凝土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时,应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30%。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40%,但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及以下时,不得小于5.0N/ mm²。
(注:当施工需要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按提高后的强度等级确定。)
②掺用防冻剂的混凝土,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15℃时不得少于4.0N/mm²,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30℃时不得小于5.0N/ mm²。
(JGJ104-97第7.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