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 水泥稳定土类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步骤,应按本规范第7.2.2条的有关规定进行,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配时水泥掺量宜按表7.5.3选取。
表7.5.3 水泥稳定土类材料试配水泥掺量
土壤、粒料种类
|
结构部位
|
水泥掺量(%)
|
1
|
2
|
3
|
4
|
5
|
塑性指数小于12的细粒土
|
基层
|
5
|
7
|
8
|
9
|
11
|
底基层
|
4
|
5
|
6
|
7
|
9
|
其他细粒土
|
基层
|
8
|
10
|
12
|
14
|
16
|
底基层
|
6
|
8
|
9
|
10
|
12
|
中粒土、粗粒土
|
基层①
|
3
|
4
|
5
|
6
|
7
|
底基层
|
3
|
4
|
5
|
6
|
7
|
注:① 当强度要求较高时,水泥用量可增加1%。
2 当采用厂拌法生产时,水泥掺量应比试验剂量增加0.5%,水泥最小掺量对粗粒土、中粒土应为3%,对细粒土应为4%。
3 水泥稳定土类材料7d抗压强度: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基层为3~4MPa,对底基层为1.5~2.5MPa;对其他等级道路基层为2.5~3MPa,底基层为1.5~2.0MPa。
7.2.2 石灰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种土应按5种石灰掺量进行试配,试配石灰用量宜按表7.2.2—1选取。
表7.2.2—1 石灰土试配石灰用量
土壤类别
|
结构部位
|
石灰掺量(%)
|
1
|
2
|
3
|
4
|
5
|
塑性指数≤12的黏性土
|
基层
|
10
|
12
|
13
|
14
|
16
|
底基层
|
8
|
10
|
11
|
12
|
14
|
塑性指数>12的黏性土
|
基层
|
5
|
7
|
9
|
11
|
13
|
底基层
|
5
|
7
|
8
|
9
|
11
|
砂砾土、碎石土
|
基层
|
3
|
4
|
5
|
6
|
7
|
2 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应做最小、中间和最大3个石灰剂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其余两个石灰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用内插法确定。
3 按规定的压实度,分别计算不同石灰剂量的试块应有的干密度。
4 强度试验的平行试验最少试件数量,不应小于表 7.2.2—2的规定。如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大于表中规定值,应重做试验。如不能降低偏差系数,则应增加试件数量。
表7.2.2—2 最少试件数量(件)
偏差系数
土壤类别
|
<10%
|
10%~15%
|
15%~20%
|
细粒土
|
6
|
9
|
—
|
中粒土
|
6
|
9
|
13
|
粗粒土
|
—
|
9
|
13
|
5 试件应在规定温度下制作和养护,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有关要求。
6 石灰剂量应根据设计要求强度值选定。试件试验结果的平均抗压强度R应符合下式要求:
R≥Rd/(1-ZαCv) (7.2.2)
式中 Rd——设计抗压强度;
Cv——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Zα——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试置信度α)而改变的系数,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应取保证率95%,即Zα=1.645;其他道路应取保证率90%,即Zα=1.282。
7 实际采用的石灰剂量应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增加0.5%~1.0%。采用集中厂拌时可增加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