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 水泥稳定土类基层及底基层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 控 项 目
1 原材料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泥应符合本规范第7.5.1条第1款的规定。
7.5.1 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32.5级、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2)水泥贮存期超过3个月或受潮,应进行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土类材料应符合本规范第7.5.1条第2款的规定。
7.5.1 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的均匀系数不应小于5,宜大于10,塑性指数宜为10~17;
(2)土中小于0.6mm颗粒的含量应小于30%;
(3)宜选用粗粒土、中粒土。
3)粒料应符合本规范第7.5.1条第3款的规定。
7.5.1 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3粒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级配碎石、砂砾、未筛分碎石、碎石土、砾石和煤矸石、粒状矿渣等材料均可做粒料原材;
(2)当作基层时,粒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7.5mm;
(3)当作底基层时,粒料最大粒径: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不应超过37.5mm;对次干路及以下道路不应超过53mm;
(4)各种粒料,应按其自然级配状况,经人工调整使其符合表7.5.2的规定;
7.5.2 稳定土的颗粒范围和技术指标宜符合表7.5.2的规定。
表7.5.2 水泥稳定土类的颗粒范围及技术指标
项目
|
通过质量百分率(%)
|
底基层
|
基层
|
次干路
|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
次干路
|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
筛孔尺寸(mm)
|
53
|
100
|
—
|
—
|
—
|
37.5
|
—
|
100
|
100
|
90~100
|
—
|
31.5
|
—
|
—
|
90~100
|
—
|
100
|
26.5
|
—
|
—
|
—
|
66~100
|
90~100
|
19
|
—
|
—
|
67~90
|
54~100
|
72~89
|
9.5
|
—
|
—
|
45~68
|
39~100
|
47~67
|
4.75
|
50~100
|
50~100
|
29~50
|
28~84
|
29~49
|
2.36
|
—
|
—
|
18~38
|
20~70
|
17~35
|
1.18
|
—
|
—
|
—
|
14~57
|
—
|
0.60
|
17~100
|
17~100
|
8~22
|
8~47
|
8~22
|
0.075
|
0~50
|
0~30②
|
0~7
|
0~30
|
0~7①
|
0.002
|
0~30
|
—
|
—
|
—
|
液限(%)
|
—
|
—
|
—
|
<28
|
塑性指数
|
—
|
—
|
—
|
<9
|
注:①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得超过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得超过7%;
②当用中粒土、粗粒土作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底基层时,颗粒组成范围宜采用作次干路基层的组成.
(5)碎石、砾石、煤矸石等的压碎值: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基层与底基层不应大于30%;对其他道路基层不应大于30%,对底基层不应大于35%;
(6)集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应超过2%;
(7)集料中硫酸盐含量不应超过0.25%;
(8)钢渣尚应符合本规范第7.4.1条的有关规定。
7.4.1 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3 钢渣破碎后堆存时间不应少于半年,且达到稳定状态,游离氧化钙(fCaO)含量应小于3%;粉化率不得超过5%。钢渣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7.5mm,压碎值不应大于30%,且应清洁,不含废镁砖及其他有害物质;钢渣质量密度应以实际测试值为准,钢渣颗粒组成应符合表7.4.1的规定。
表7.4.1 钢渣混合料中钢渣颗粒组成
通过下列筛孔(mm,方孔)的质量(%)
|
37.5
|
26.5
|
16
|
9.5
|
4.75
|
2.36
|
1.18
|
0.60
|
0.075
|
100
|
95~100
|
60~85
|
50~70
|
40~60
|
27~47
|
20~40
|
10~30
|
0~15
|
4)水应符合本规范第7.2.1条第3款的规定。
7.2.1 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3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宜使用饮用水及不含油类等杂质的清洁中性水,pH值宜为6~8。
检查数量:按不同材料进厂批次,每批次抽查1次;
检查方法:查检验报告、复验。